衛生部:“一滴香”是專供餐飲食品的復合調味料。衛生部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與衛生監督局局長蘇志說,“一滴香”問題出現后,國務院食安辦領導責成相關部門進行處理,質檢總局對相關企業進行了調查,食藥局對餐飲環節進行了檢查。“經過檢查,大家感覺到,它是按照咸味食品香精進行生產的,就像大家普遍用的雞精,都屬于咸味食品香精。”他還說,“這不應該屬于食品安全問題。但是老百姓很生氣,‘一滴香’往白水里一加,就變成了高湯。實際上我們認為,這類問題應該屬于欺騙消費者的問題。”(3月2日《新京報》)
“一滴香”跟三聚氰胺、地溝油等東西一樣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。現在,國家“相關部門”的調查結果出來了,“一滴香”只是一種復合調味料,并且是“專供餐飲食品”的復合調味料,因此“這不應該屬于食品安全問題”。按理說,有了權威部門的權威結論,消費者理應“如釋重負”、從今以后“放心食用”才是,但事實卻并非如此。套用一句老話,就叫做“他們不解釋我還明白,他們越解釋我倒越糊涂了”。
在蘇志局長的表態中,我們看到有“經過檢查,大家感覺到”這樣的表述。政府部門調查食品安全問題,難道竟是“憑感覺”進行的?這可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情啊,豈能如此兒戲!而“憑感覺”得出來的結論,又有多少科學性呢?當然我也知道,這個所謂的“大家感覺到”不一定完全代表了“相關部門”調查時的真正狀態,而是官員的一個“口誤”或者是“口頭禪”。但不管怎樣,作為政府官員,在回應公眾關心的公共事件時說出如此“模糊語言”來,都是非常不妥的,都令人對相關調查結果產生疑慮。
官員對“一滴香”的調查回應還不僅僅存在語言表述不當的問題,還有很多細節經不起推敲。去年有報道稱,只需一滴,清水就能變高湯的神奇物質名為“一滴香”。報道引用專家的分析認為,“一滴香”是通過化工合成,長期食用將危害人體健康。不知道相關部門在調查時,詳細分析過“一滴香”的成分和生產工藝嗎?對長期食用“一滴香”所可能帶來的危害做過科學評估嗎?如果沒有,“這不應該屬于食品安全問題”的結論從何而來?如果做了上述工作,何不理直氣壯公開,而非要拿一句模棱兩可的“大家感覺到”來搪塞呢?同時,“按照咸味食品香精進行生產的”就一定安全了嗎?這里邊還有個原料問題和生產工藝問題呢;“就像大家普遍用的雞精”,就一定無害了嗎?說老實話,聽官員這樣一說,我甚至對雞精都產生了“恐懼心理”呢。曾經有一個涂料廠的老總敢喝自己生產的涂料,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涂料綠色無毒,一時間名聲大噪。他的成功,不僅來源于勇氣可嘉,更是建立在對產品安全的信心之上。請問那些“大家感覺到”中的“大家”,你們自己和家人敢長期食用“一滴香”嗎?
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當前食品安全領域存在的諸多亂相,幾乎每一個有常識的人都心知肚明,無須我在此饒舌。我只想說一句話:政府部門在食品安全的監管上,能否多些責任感和緊迫感,少些“憑感覺”辦事呢?